中秋文化
-
客家习俗之敬月光
客家人十分重视这一节日,月亮在这一天最圆,客家人传承“圆”的文化,赋予其亲切的情感。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,梅州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。历经时代变迁,有些习俗虽然已渐渐消失,但是仍非常值得我们回味和追忆。 至今,在客家地区还保留着“敬月光”的习俗,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,客家的人们早早便在庭院、楼台,或屋前的禾坪对着月亮将要升起的地方,摆出“圆”的月饼、“圆”的柚子等果品,去敬拜“圆”月,祈求家人的团圆。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...
-
山东中秋节吃“麦箭”
而说到山东中秋美食,麦箭乃是即墨中秋节吃的一种应节食品。它先用白面摊成煎饼,再加上肉馅或素馅,然后用秫秸卷成筒状蒸熟,吃时加上调料,味道十分鲜美。 山东诸城、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,也得祭祖。即墨中秋节要吃一种食品叫“麦箭”。 而说到山东中秋美食,麦箭乃是即墨中秋节吃的一种应节食品。它先用白面摊成煎饼,再加上肉馅或素馅,然后用秫秸卷成筒状蒸熟,吃时加上调料,味道十分鲜美。据说,中秋节当天,青岛人除了要吃好中秋晚宴外,早餐、午餐也作了改善,一般都蒸饽饽、包子,给一家人改善伙食。&nb...
-
绍兴中秋观潮之风
绍兴市著名鲁迅研究专家、鲁迅研究会名誉会长裘士雄介绍,中秋佳节,绍兴也曾有独特的民间风俗。那就是每年的中秋夜,除了赏月这一赏心乐事之外,还有一个活动——拜月(即“拜月亮婆婆”)。每当中秋夜月亮升起,虔诚的人们便在自家的庭院中或屋外空地上放一张八仙桌或方桌,将大月饼、石榴、枣子、老南瓜等瓜果供于桌案上,另加凉水一碗,有的还点香数支。不过绍俗有言“男不拜月,女不祭灶”。 也就是说成年男子是无资格的。因为,我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,月属阴,称“太...
-
中秋很多习俗和禁忌
中秋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佳节,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了,对于很多人来说中秋节意味着和家人的团圆,意味着亲情的重聚,但实际上在古代中秋节是一个充满着感伤别离的节日,古代的文人墨客对于中秋节总是有着满腹的惆怅和说不完的感伤,尤其是身在他乡的游子在八月十五这天更是望月兴叹,寄托相思之情,因此很多流传千古的名人佳作也大多诞生于八月十五,比如李白的《静夜思》、《月下独酌》、苏轼的《水调歌头》等等,都家喻户晓,妇孺皆知。当然中秋节这天也有数不尽的神话故事,比如嫦娥奔月、吴刚伐桂等等,这更为中秋节...
-
中秋在台湾
中秋在台湾,团圆的气氛与海峡对岸分毫无差。出租车司机吴岷深对记者说:“中秋,在台北工作的人都要南下回家团圆,所以,台北的车和人明显少了。”台北市与北京市有很多相似的地方,许多家住中南部的年轻人会选择到台北打拼,认为台北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。所以,遇到中秋、春节这样的节假日,会出现“返乡潮”。 南下的车辆使得台北出城高速公路出现车潮。据台湾交通部门统计,台北出城高速路在10日午前已达到100万辆次,全天超过200万辆次。“返乡潮”带来的南下拥堵通常出现在...
-
“兔子”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
中秋时节,月宫嫦娥、玉兔捣药的神话故事深入人心,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八月十五中秋节除了赏月、吃月饼外,早前一些地区家家都有供奉“兔子”的习俗。 山东大学民俗专家李万鹏教授说,兔子是中秋节的标志之一。以前,老济南人八月十五时兴用青豆供奉“兔子王”,但随着时代变迁,这一习俗渐不为人知。“中秋节供奉完‘兔子王’之后,一般就赏给孩子当玩具了。”他说。 据介绍,清代时将月中玉兔称为“兔子王爷”,后来在北京逐渐演变为“兔儿爷”,在济南则被称作“兔子王”。值得一提的是,北京的“兔儿爷”多为骑虎或其他走...
-
中秋节民俗不止吃月饼
中国传统的中秋节。民俗专家介绍,中秋节又名“仲秋节”、“八月节”,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传统节日。 中秋节除了要吃月饼,还有着祭月、拜月、赏月、娱月等丰富的传统习俗。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曹保明介绍,中秋节最古老的祭月习俗,源于古人的敬月信仰。这一习俗最初只在宫廷盛行。他说:“在古代,由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比较有限,生产生活都以日起月落、日落月升为依据,于是便有了日、月的祭拜。而农历八月十五这天,正是祭祀月神的日子。” 曹保明说:“在古代,每到中秋节,人们就会在香案上摆上象征丰收的圆形蔬果,跪拜月亮,祈求...
-
与众不同的永昌月饼
永昌月饼不同于市面上卖的月饼,也不像用模子扣出的月饼那么小气,一个永昌月饼可是用半袋面蒸出的,一层蒸笼(蒸笼的直径一般有800厘米左右)里只蒸一个月饼,小户人家够吃一个月,是实实在在的一月之饼。永昌月饼既好看又好吃。 在每年中秋节前一.两天开始做月饼,第一步:首先用自己做的糟子(就是发酵粉,糟子是永昌人的地方方言)调酵头子,一次一点点的往酵头子里撒面,等酵头子发好到一定的时候,开始揉面,揉好后灯面发好后,继续揉,直到发面够蒸月饼为止。第二步:开始做月...
-
中秋到鞍山来看海城高跷
海城高跷又称海城秧歌,它深受民众喜爱,无论是旧时的祭祀祈福、迎神赛会,还是今天的喜庆节日、集会庆典,都少不了高跷表演。民谣“锣鼓一响笑开颜,高跷秧歌扭在前”,就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对高跷的喜好爱悦之情。有人说海城高跷表演,是把中国传统的民间戏剧搬到了高跷之上。它的表演题材大多源于生活,多为群众喜爱的戏曲和神话故事。以手绢、彩扇、烟袋、马鞭等为道具,脸谱化装比较夸张,表演装束多以大红大绿为主调,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。表演者用夸张的手法在高跷上表现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剧情。脚踩两尺多高的高跷却如履平地,时而翻滚腾跃,时而轻歌曼舞...
-
“月饼”是民俗
月饼这个“民俗”点心再度成为舆论空间的“主角”。和往年多数批评“奢华月饼”不同,今年多了不少抱怨“没月饼”的声音。因为反腐的推进,很多单位取消了发放月饼的“传统”,让一些人感到很不适应,有媒体甚至称:一些执行者在借反腐之名拿掉老百姓应有的职工福利。 防止“腐败月饼”的出现,是今年中秋前后反腐的一个重点。昨天中纪委公布的违反八项规定案例中,就有20人因违规发放月饼、福利、补贴等行为遭到处分。对一块小小月饼如此严防死守,难免会遭到一些不理解,毕竟对于多数基层职工而...